(相关资料图)
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副高级艺术师刘兰芳带着传承民俗文化的使命,凭借着一双巧手,让一枚枚香包变身艺术品,为庆阳的文化产业添光增彩。连日来,她带领绣娘穿针引线,赶制各类香包,备战第18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
走进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厅里,造型生动的五毒福娃耳枕、虎虎生威的辟邪老虎、昂首奋进的“驴敢当”,一件件制作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让人赏心悦目,绣娘围坐在一起赶制香包。
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副高级艺术师刘兰芳说:“庆阳仁民香包博物馆的藏品里面,有通过提取文化元素做的一些文创作品,也有一大部分是现在的客户定制的作品,这段时间我们非常忙碌也非常紧张,我们很有信心,在这次香包节上让我们的庆阳香包大放异彩。”
1956年出生的刘兰芳,8岁起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香包绣制,从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如今,她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领贫困户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妇女走出贫困,成立了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采用“工坊 + 合作社 + 农户 + 电商+ 博物馆”的模式,设计、销售、传承庆阳香包,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脱贫户、残疾人和2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累计培训8000人次。
如今,刘兰芳不断考察学习非遗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庆阳香包与消费者需求相结合,找到多元文化的结合点,赋予庆阳香包新的生命力,让庆阳香包走出国门,让庆阳香包“香”飘世界。
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副高级艺术师刘兰芳说:“庆阳香包在我们庆阳传承了近千年的历史,最初从一个赠品一路成长为一个产业,经历了20年,这20年经过我们庆阳劳动妇女的智慧,一双巧手把它打造得非常精美,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甚至走到了国外十多个国家,今天我们越做越自信,因为庆阳香包承载着我们每一个劳动妇女的智慧,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所以没有人会拒绝它的美好,我相信在未来香包产业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记者: 耿洋洋 毛娜娜
监 制 丨闫 锐
责 编 丨张 龙
编 辑 丨王文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