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①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拓展资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国语》共有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从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约五百年。
②
中国历史上是《史记》。
因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全面的历史著作,作者司马迁用繁体文笔描绘了先秦到汉朝二十余代君王的历史,黄帝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连续叙写二十四史,其中包括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它描述了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
历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并且具有一个独特的国别体史书的形式,它的体例为:纪、书、表、传、志五个部分,为后来的史学著作提供了范本。
同时,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史书,如《左传》、《资治通鉴》等,这些著作都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
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
国别史是国别体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此外,《战国策》、《三国志》都是比较著名的国别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④
《国语》。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长于记言和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二、中国第一部国别体断代史书?
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春秋》。顾名思义,《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创作的著名古籍,同时,这本书还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五经”之一,是古代每个读书人都要学习的经典。现在,《春秋》一般被视作历史书,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
《春秋》这本书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编订的,孔子作《春秋》就是要通过梳理过去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来确定礼仪纲常、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重新确立是非、善恶、贤不肖的标准。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三、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别体史书、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分别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别体史书、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分别是:
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2、国语: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
3、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4、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扩展资料: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四、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是?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五、先秦时期两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和《战国策》是先秦时期两部国别体史。
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分别为《国语》和《战国策》。
说到国别体史书,《国语》则不得不提,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共七万余字,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史事,时间上起西周的周穆王,下迄战国初期的鲁悼公(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共五百多年。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国语》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其记事比编年体史书《春秋》详细生动得多,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往往通过一些人物的言论来反映历史事件,如越王勾践发愤雪耻、最后打败吴国等史实,都是通过谈话方式表达出来的,说理充分,人物性格也很鲜明。
《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它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去其重复,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它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
先秦时期属于国别体著作的是《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
《国语》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将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出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共有33卷,约12万字,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先秦散文中属于国别体著作的是《战国策》和《国语》,其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所谓国别体,指的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标签: